一条消息挠头半个白天
不好意思让您看到我对这一点小事也大思考……但都是关于我的很重要的思考!
情人节第二天中午我起床摸手机的时候,发现室友给我发消息,大意是记得勤换厨卫垃圾袋。
我飞速找chatgpt编辑了一份有诚意有承诺的回复过去了。事情解决,但我不由跟着想了大半天。
其实是我俩没有特别多的私人相处,室友发消息跟我说“要怎样怎样”的情况三年不超过五次,我耳朵尾巴一下子就齐齐竖起来了,因为罕见而不安。室友的措辞在聊天框中也有很多发散的余地,我无法确定是“有事说事”还是“提前警告”。
我想室友找我说总是极好的,比如这就界定了我们对垃圾袋要到什么程度倒的标准,显然我是冒尖派,她是平顶派。我又想室友昨天节日大加班,那么晚回家看到垃圾桶满了没处理,换谁谁不生气,她也没有指责我,很有礼貌了!但我也有点委屈,情人节前一天、前前一天我都扔垃圾了呀,是妹妹来确实攒太快了,恰好当晚没去检查。我在为一个想象烦恼,如果室友生我的气,误会我是个很不为他人着想的人呢?
我觉得事情解决起来总是很简单,按照室友标准来,主动多扔几次补偿就可以了。但对她的情绪,我要怎么办呢?
然后我想,为什么呢?我为什么要让她消气?我怎么管得了他人生气?
我奇异地想到,我现在做的就是正确答案吧!我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给人添麻烦了就道歉,这就可以了。我是无法干涉情绪的。人因为一些事情生气、难过都是正常的,我管不了,我不需要管。虽然看起来这么说很冷漠,但感觉我这种内耗多的人应该这么活。
想起来小时候我看恋爱作品说也在真情实感地烦恼:有人喜欢主角但主角不喜欢他怎么办呢!天啊!就算再委婉,是无法避免一定会伤害到别人的呀!
我曾经试图在虚构作品里找到一个完美答案作为宝贵的生命经验,等有一天童话里的现实情节降临时,我可以比女主角更女主角地处理好它。但我没找到hhhh 最多有个很大概的,某某已经是我所知的伤害最低回应技。不过渐渐地,我泯然众人又远离人群再没有碰过要拒绝喜欢这种事hhhhh 此忧虑的优先级一降再降。
现在想起来,是很相通的事情(果然是小时候被少女漫偶像剧害的(不是。
都是,人会难过会生气,因为人会动感情。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这不是动脉大出血,不需要我立刻大动作地给它堵上。我也没有那么重要,我只是作为事件的动作者创到别人了而已,我的动作没有错,那我讲完礼貌就可以了不必管TA。如果我的动作是错的,那就为我的行为负责好了。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这之后,和室友也发生了“微波炉怎么收起来了,是不是生我气了”事件。
但幸好我已经有垃圾事件模拟了一次!我最后也没法确定室友是不是生我气,那我就不管了。我做好我自己!
不过关于以上,我的最终猜测是,室友很可能是为妹妹住太久了这件事本身生气,由此延伸的摩擦才有些难以接受。这确实是我的不对,太勉强了。
我还是得找独居啊!等房子到期了去换个窝吧!室友没有错,甚至已经是百年难一遇的好室友了,但确实我这种情况不适合有室友呀!
从何安排一场完美的出行
离职在家搞得我出门的决心尤其大。已然在不事生产了,再不事娱乐,我岂不是亏大了吗?
我这么想着,确实成功把自己逼出去几次。
但总是很痛苦。出门总是很痛苦。
“出门看点什么”,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对抗无聊的方式,体验新事物的方式。我确立了它的必要性。而且我并不是无法从出行中获得快乐。我的困难在于:
- 我讨厌出门前做功课。当我想去参与点什么活动,要搜索资讯、要搜索评价、要抢票甚至报团。我可烦死了。我真想自己随便地抵达,反正写我这本书的作者会让旅途绝不乏味。可惜不行。
- 我对大多数活动没有热爱只是好奇。随便尝试什么都行,同时也是,这个并不是非尝试不可,反正这个不行还有下个。因此没有特别的驱动力。很容易在此基础上因为麻烦放弃。
chatgpt老师听完我的问题、我的前期贷款焦虑和后期催债烦恼,分析道,似乎我更适合在确定的事情上顺便尝试。这样我的放低了目标和压力,也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探索陌生事物的麻烦。
我很不好意思地回复说,我日常就是不出门,我出门都是专门安排的。
:你的出行本来就是一个单独的任务,没办法顺理成章地附带别的事情
:yep所以我的出行模式很消耗精力,我每次去的都是陌生的地方。
:试试在行程中加入空白时间呢?或者选择体力消耗少时间短的尝试
:我会这样做。但我常常会很急。去书店担心扫不完选品,去咖啡店就会先质问自己同样的价格不如去吃一顿饭,要吃饭就不得不又开始做功课哪里好吃又有性价比……。至于后者我做不到,出门的时间成本太高,我很难接受交通单程1h,只玩了1h就回家。
终于聊到一点问题的核心,chatgpt老师下一则回复几乎是完整的诊断说明与方案书:
你面临的核心问题是:“觉得自己出门机会太少,所以想一次性做到最好”,但又因为各种纠结卡住,最后反而什么都做不成。”
拆解你的矛盾点 & 解决方案
- 你在“空白时间”里焦虑,而不是放松 → 让它变得更自由
症状:去了书店就焦急地想扫完选品,去了咖啡店就想“要不干脆吃饭?”,但又不想做功课,最后什么都不满意。
问题本质:你把“休息”变成了“完成一个目标”(比如“看完选品”“决定最优饮食方案”),所以没有真正休息到。
解决方法:
• 书店 → 改成“摸一摸几本书”而不是“扫光选品”
• 你的焦虑点是“看不完”,但本来就不需要看完,你可以只让自己翻三本书,感兴趣就拍照存着,不感兴趣就放回去,降低心理负担。
• 咖啡馆 or 吃饭? → 把“餐饮”变成“补给”,而不是“一个必须做对的决定”
• 你可以不纠结“是吃饭还是喝咖啡”,而是单纯地想:“现在我需要补充能量吗?”
• 如果只是想坐着休息一会儿,就点个最便宜的饮品待着。
• 如果真的饿了,就随便吃个什么,不用考虑“是不是最好的一顿饭”。
核心心态调整:你的空白时间不需要“物超所值”,它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在里面自由待着。
- “短时间体验不值得” → 试试“远程体验”+“降低时间门槛”
症状:你觉得出门一趟很费劲,所以“只待半小时”会感觉亏了,不如不去。
问题本质:你把“体验的价值”跟“路途时间”绑定在一起,觉得“要配得上这趟路程”。
解决方法:
• 让“体验”在出门前就开始,这样体验感会在抵达前就启动,不会觉得路上时间是浪费。
• 降低“单次体验的心理门槛”
• 如果你的体验需求是“多样化的”,你可以设定“小体验”+“大体验”的模式。
• 大体验:例如去音乐会、去展览、去风景区。
• 小体验:例如顺路去看个地标建筑、坐公交绕一圈看看风景、走进一个陌生的小巷子待五分钟。
• 这样即使你的主要行程只有半小时,回头你也不会觉得太亏,因为你已经在路上或顺路的地方“顺便探索”了一点东西。
核心心态调整:你不需要一次性把某个地方玩到极致,体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 “出行频率太低,导致每次都很焦虑” → 让它变得更轻松
症状:你觉得自己很少出门,所以一旦出门就想“做到最好”,但又卡在各种选择里,最终搞得很焦虑。
问题本质:你给每次出行赋予了过多的心理压力,让自己必须“做对选择”。
解决方法:
• 不要总想着“这次一定要尽兴”,而是“这次先随便试试”
• 例如你想去某个地方玩,你可以提前告诉自己:“这次只是踩个点,不需要一次玩到爽,反正以后还能来。”
• 这样你就不会给自己太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啊这次一定要把这里玩透!”
• 每次出门前就设定一个“可中断的备用计划”
• 比如你去一个展览,你可以顺便查一下附近有没有书店、咖啡店、公园之类的地方,但不强迫自己一定要去。
• 这样你的大脑会觉得“有个后手”,但你不一定要执行,减少心理负担。
核心心态调整:降低每次出门的心理负担,把它变成一个“日常小任务”,而不是一个“重大事件”。
我觉得chatgpt医生说得都很对————哎,“完美主义病”魔爪已经伸到这里了!
我把回复颠来倒去地看了几遍。想起之前和妹妹和友人聊,我说我没办法发呆,我也原谅不了自己发呆。这个事也和我出行中难以插入空白时间是相通的,我在向休息时间索要意义。但其实,这个应该就是,林克的篝火。
这么一类比,又觉得有点妥帖起来。啊,其实不难的呀。
转场很生硬,但我实在想不起来当夜是怎么从聊这个然后直接跳到了我需要写一份2025心愿清单。这么回看我真是一个思路跳脱到自己都看不明白的人……
总之我在缓解了一些出行焦虑后,心情愉快也绞尽脑汁地写下 2025 MY 22:
1.找到工作2.搬家
3.北影节看哪怕一场电影
4.春天赶两场花
5.野餐一次
6.去三家没有去过的书店
7.去一次没去过的市集
8.去一次咖啡店
9.去一次体验店
10.逛一家文具店
11.解锁新城市
12.玩桌游
13.尝试十道新菜
14.四月做青梅酒
15.做一个手工制品
16.送好朋友生日礼物之外的礼物
17.建一个待机用歌单
18.尝试新的香味产品
19.买一条项链
20.戴柴犬耳出门见朋友
21.尝试新的穿搭风格
22.拍到关于自己的满意的照片
23.再说
一点点对未来的惶惑
妹返校之后,我迅速把卧室打扫了一遍。房间里她的气味自然地消失了,好奇妙,我还没有使用任何的香氛或者清洁剂。一个人的痕迹几乎被我清理干净。
一个人躺在床上也就惶惶地乱想。
心愿清单后我发现未来一段时间还挺忙的。春天来了,要看花;2月末3月初上映了好几部我想看的电影;预约了和朋友的周末见面;两个大长假要去见证好朋友的人生重大时刻;5月妹生日在期待等我找到工作慷慨地送平板;7月底无论去向如何要准备搬家……然后现在必须要找工作。
我的生活明明很多憧憬,却又易碎得像泡沫。好像没有工作作为后继保障,一切都将变得难以入口。不用好像,就是。半夜想起这个事就焦虑得我胃疼。
我在阅读虚构作品的时候,非常喜欢,开始的瞬间,悬而未决的瞬间,毫无作为的瞬间。纯然的快乐与期待就足够填满我这种观众的心。一个人的一生哗啦啦地翻过,泪水溅出来,羞愤翻过去,笑意倏忽而过,但我们按下暂停键。虚构作品的此刻实在太迷人了。仅仅是跟随主角一起空想未来就觉得治愈。但我是当事者、处在现实时却截然不同。
Chatgpt老师说我当观众的时候,看到的是可能性;而当事人时,我面对的是限制。天啊,真是如此。我的脑海有一张清晰的画面,主人公悬在空中,上上下下四面八方是开着的关着的门。我会觉得有趣,打开门的前一刻,踏上旅途的那一刻。可我站在那里,我就只会看到关着的门了。啊,我可以做到联想同一个画面,明明是同样的事情,不同的心情。
……很有趣的想象。
但还是先让chatgpt老师安抚了我半小时。
不是很想继续写下去,就先记到这里吧。
妹也想看电影
以下会提及《乱世佳人》、《坠落的审判》、《走私》、《新扎师妹》的观影体验。
基本未提及情节发展。
可以说是妹来我家过的这个假期里我的最大成就!
最早的时候,她认为电影是社交活动,是闲聊的话题之一。除了看下当期热映,几乎不会特地找电影。直到我报销了《天空之城》的电影票,说这部电影必须看必须看必须看,她去了,看完超级快乐。最终承认电影分两种,宫崎骏导演的确实值得一看,其他的再议。
后来也发生了很多就此展开的安利、拒绝与大思考。
套用她的MBTI理论,我是F(Feeling)人,我看电影只需要顺流而下;妹是T(Thinking)人,她会自然而然地随之思考角色的潜台词,角色的背后意图,如果是她遭遇这种情况她要怎么说怎么做——我代入一下感觉是很辛苦。我表示理解,放缓了安利攻势。
但还是有一些历史安利,被我随口提起来直接抱怨:你至今未看!
妹说着好好好,然后我也没想到她就开着投影,一部三折地把长达3h53min的 《乱世佳人》 看完了。我当时的推荐理由非常简单,女孩子都应该看看斯嘉丽是怎么活的,尤其妹这种自我意识比较强大的人肯定会欣赏斯嘉丽。果不其然,她被电影卷走了,当天的手帐内容腾了巨大的版面给电影,甚至加页。
我跟着又重新认识了一遍梅兰妮、白瑞德、艾希礼。和妹聊讨论到四人组有趣的对照与相似关系。
后来聊到现实的找工焦虑,妹:你总不能像艾希礼这么逃避吧!一句话给我噎住…………
妹动摇了!觉得电影是有些东西!毕竟她从前没见过这样的女的呀!
不过这似乎不应该只归功于电影,是原著很优秀吧hhhh
接着,我推荐了 《坠落的审判》 ,因为觉得电影里留下的空白、自然引发的关于婚姻关系的思考都很适合讨论。
妹觉得前半段略有些枯燥,进入法庭后精彩好多。她很认可导演这种客观描述不作评判的视角,而这本身在电影中已经足够动人。法庭戏如坐针毡,却是忍不住仍要称赞这样的故事这样的讲述。至于男女对错,妹的看法从一而终:“这个男的能不能死干净点别给人添麻烦!”。我笑死……我就欠缺一点这样的坚定自我。
推荐了 《走私》 ,因为这种融合了赌徒的投机重利与混混的时务机变的人设在女性身上本不多见,而电影没有因此失之女性气质,反而是女性结盟对抗外界的故事。是非常忠实地刻画女性不同于男性的力量。
妹观看全程在跟随情节夸奖出镜女的,随时吐槽男的。我很喜欢的干净利落、辣手决绝的动作戏(女性角色未参与,但也不算男性角色高光)她觉得有些太血腥。她非常欣赏主角春子与漂亮妹妹(女三)的生存之道,知道自己的优势,为了目标毫不介意地利用它。看完后立刻表示自己获得了新的灵感。
避免剧透隐去了后段某一关键片段的感想。但这部电影的那里实在是好,特别好。
推荐了 《新扎师妹》 ,推荐原因只是我觉得很可爱很快乐。本来被她排期到四月,只是临时想着轻松一下提了出来——然后就笑了一个晚上。
现在想想我看的时候有点无趣……我妹RE得就非常感染人,我才跟着发现确实埋了相当多的笑点和有趣的铺垫。女主可可爱爱,而男主——妹讲:太傻白甜了,但实在是帅…………
总之,我也没有料想地,妹看完了四部,又自然地找我要走了一份安利清单以供学期中挑选。想想,是我这次的切口对了!不是“电影特别好”,而是“我真的推荐你去了解一下这样的女性”。她要安利的要求也是:最好是讲女的。
我还是觉得女性主义者是个天然的身份。我既没察觉到妹拒绝电影但会想看这个,也没发现我其实在挑选和收集电影时自然地将对女性塑造、女性视角作为标准,但当我们一起看这种电影的时候,就是会感慨,啊,有这样的姐姐在这样地活,真好呀。
下个目标是和妹一起安利小妹妹看《乱世佳人》。